14 四月 2023

是誰奪走青少年快樂成長的權力?勇敢對霸凌說「不」


  台灣2022年新生兒只有13萬8986人,比2021年再減1萬4834人,新生兒迭創新低,已成國安問題,虐童事件更屢創新高,平均每10分鐘發生一起,去年兒少保護案件竟然高達4萬6859件,已佔新生兒的三分之一;最近5年青少年平均每年自殺2382件,死亡200人,他殺達24件,如何加強保護青少年及兒童是嚴肅課題。


  韓劇「黑暗的榮耀」在Netflix蟬聯數週排行榜Top1熱門影集,劇情是以高校霸凌事件為主軸的成人復仇大戲,情節高潮跌起,扣人心弦。這也突顯出在真實世界裡,「校園霸凌」是普遍性的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。

霸凌的定義 傷害三要點
 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指出,霸凌一詞是由英文字(Bullying)的音譯及意譯而來,簡單的講就是反覆的恃強凌弱,造成被霸凌者身體的、或心理的傷害,包括恐懼、羞愧、憂鬱、或憤怒,或是身體的傷害等。
  其中霸凌有三個要點,
  第一、霸凌者與被霸凌者權力的不對等,
  第二、長期反覆的發生,
  第三、造成身心的傷害。
  霸凌可能出現在許多場合,如校園、職場、軍隊等,以型態來說常見的有肢體霸凌、關係霸凌、言語霸凌、以及網路霸凌等。

偏差行為 原因複雜
  許維堅主任表示,一個人偏差行為的發生原因是複雜的,通常用生物、心理及社會因素來分析,少同理心、衝動、過分自卑或自大,加上成長過程中未能有好的教養,學習到以暴力解決問題、過度自我中心等則容易成為霸凌者;而被霸凌者可能身體瘦弱、太胖、太矮等外觀問題,不善經營人際關係,或者比較白目等而成為霸凌的藉口。

霸凌不是藉口 積極建造友善校園防憾事
  不管任何藉口,霸凌就是不對的,我們應該積極營造友善校園,教導孩子尊重他人,尤其是養成包容不管身心狀況、外觀、或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和我們不同的人;並教導孩子,面對霸凌,不管是被霸凌還是目睹霸凌時,要先保護自己,並尋求朋友、師長、以及家人的協助,一起勇敢向霸凌說不,杜絕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。
  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安全的社會,保護下一代,讓青少年及兒童都能夠健康成長,是當前重要課題。白絲帶協會有相關霸凌影片教案:如直播不NG、看不見的城市、琪琪出任務;繪本:出線。
參考連結:
《直播不NG》精華版

新聞資料來源:
來源一
來源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