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 九月 2017

人臉辨識進化中 隱私爭議待解

Posted in 新聞

最近幾天最熱門的手機產業焦點,莫過於蘋果新機iPhone X正式亮相,這款新機的賣點之一,就是標榜運用人工智慧技術,使用者拿起手機,就能透過人臉辨識解鎖。然而,人臉辨識功能愈強大、應用範圍愈來愈廣,多少也引起更多侵犯隱私權的爭議。

事實上,人臉辨識功能發展已久,像是國人出入國門時經過的「自動通關系統」,就運用了臉部辨識技術,在極短時間內判斷通關者身分。而今學者們仰賴更多累積的資料,加上長時間訓練下來而歸納的AI演算法,甚至還有人提出可運用AI臉部辨識技術偵測政治傾向、智商等用途。

美國史丹福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商學院專攻組職行為研究的助理教授Michal Kosinski近日就宣稱,研究團隊運用交友網站照片訓練,現在已經能夠判斷照片主角的性傾向,準確度超過八成以上;除此之外,透過人工智慧也能辨識出主角的政治傾向、是否具備高IQ、是否具高度犯罪傾向等特質,未來可望讓學校或公司在面試新生、新人時,只要透過照片就能篩選出所需要的人選。

無獨有偶,由英國劍橋大學(University of Cambridge)博士生Amarjot Singh帶領的研究團隊,近來也發表了更精確的人臉辨識技術。透過人工智慧描繪臉部輪廓,即使罪犯、抗議人士帶著圍巾、眼鏡或各種遮掩物,照樣能夠辨識出真正的身分,並幫助警方進一步抓出可疑份子。

目前這些研究都還在進行中,不過已經引發社會學者提出不同看法。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(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)資訊與圖書館學院助理教授Zeynep Tufekci就抨擊這些AI研究相當專制,他也曾公開演講提醒,人工智慧可能在人類不會犯錯的地方出錯,但「我們不能把責任外包給機器,人們必須更堅守人類的價值觀和人類倫理。」

面對這些科技發展,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認為,人工智慧是當今科技研究重點,然而享受這些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同時,也更提醒人們要看重「人」的智慧與價值。如何善用科技而非被科技奴役,是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,永遠都必須兼顧的議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