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 七月 2018

【外媒:近8成家長遵守電影分級 卻有過半數讓小孩玩18禁電玩】

Posted in 新聞

當遊戲成癮被世界衛生組織(WHO)納入第11版《國際疾病分類》(ICD-11)的「精神與行為障礙症」診斷的同時,專家也關注到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,不同於執行電影分級制度那樣徹底,遊戲分級的機制目前卻仍是形同虛設。

媒體報導,英國《Childcare.co.uk》針對超過2,000位父母進行抽樣調查,多數家長都會遵守電影分級,告訴孩子什麼可以看,什麼不可以看,僅有18%的家長會讓小朋友越級觀賞。但是對於電玩遊戲,情況卻完全相反,有過半數的家長放任未成年的孩子接觸18禁的電玩。似乎在父母眼中,觀看色情、血腥、暴力的影視內容遠比玩18禁電玩遊戲來得嚴重,導致遊戲分級形同虛設。

某款知名的電玩遊戲,內容除了髒話之外,搶車、殺戮等暴力、血腥畫面樣樣都來,引來保守人士的批評,分級標示在全世界各地都打上最高等級的「18禁」。然而,諸如其他一樣被標上限制級的電玩遊戲,當玩家開啟線上多人模式,或是加入遊戲語音群,不難發現會有許多小孩的吵鬧聲參雜其中。專家指出,小孩在學習階段,尚無法完全辨明是非對錯,有時會在現實生活中模仿遊戲角色,甚至因此誤入歧途。

Childcare的調查也發現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,就是這些暴力電玩遊戲對於親子關係產生了負面影響,在接觸過這類18禁的電玩遊戲之後,有43%的父母明顯感受到孩子的言行出現變化,其中更有22%的受訪者認為,當他們的孩子自從玩過限制級電玩遊戲後,變得會使用髒話來冒犯其他人。此外,有62%的父母承認曾經試圖阻止小孩玩遊戲,但往往因鬧脾氣而作罷。

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提醒,以台灣的遊戲分級制度來看,儘管有區分「普、護、輔12、輔15、限」等五級,然而除了年齡提示之外,消費者能得到的產品資訊其實很有限,許多人可能也不太會分辨到底保護級和輔12、輔15的差異在那裡,而且就算是標註限制級的電玩遊戲,也可以在一般商店陳列、販賣,因此需要家長更多把關和陪伴,如同Childcare創辦人Richard Conway所說,「與其放任孩子去玩自己的手機,不如試著去瞭解遊戲是否適合孩子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