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 七月 2018

【全球3%玩家「遊戲成癮」 時間、大腦都被吃掉】

Posted in 新聞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調查顯示,全球遊戲玩家有2至3%有「遊戲成癮」。專家指出,遊戲成癮如同「電子鴉片」,玩家除了會耗費大量時間之外,由於電玩對大腦回饋中樞刺激,一旦成癮,恐將對一般需要慢慢累積、體會的日常生活回饋「無感」。

隨著電腦、智慧型手機普及,遊戲成癮也成為受到全球關注的公共健康議題,過度沉迷於電玩遊戲,對個人身心健康、人際關係都會產生負面影響,WHO今年已正式將遊戲成癮納入第11版《國際疾病分類》(ICD-11)的「精神與行為障礙症」診斷。一般而言,遊戲成癮的特徵包括:無法控制或停止玩遊戲、對遊戲的重視優於其他日常活動與興趣,且即便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卻仍會繼續玩遊戲等;若上述症狀持續12個月以上,並造成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學業或職業等功能的顯著障礙,便算是WHO所定義的「遊戲成癮」,需要進一步尋求治療。

據了解,WHO之所以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,主要是發現有愈來愈多人因沉迷電玩而影響他人,包括上班或上學遲到、沒有精神工作或讀書,甚至因電玩引發家人之間的衝突,或者是人際關係的疏離。媒體也引述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說法,由於電玩中闖關、升級等遊戲機制,伴隨即時聲光效果的回饋,會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,活化酬償系統,並產生愉悅感,強化了玩遊戲與快樂情緒之間的連結,但若是成癮,進而對一般需要慢慢累積、體會的日常生活回饋無感。此外,由於青春期的大腦前額葉尚未成熟,加上喜歡尋求刺激,是青少年特別容易遊戲成癮的主要原因。

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提醒,由於暑假期間生活較平常缺乏規律和規範,有時孩子在自己房間玩遊戲到深夜,父母也未必知道,再加上家長白天上班,對孩子的生活監管也有些難度,也因此暑假往往是誘發青少年電玩成癮的高峰期。若是擔心孩子暑假期間沉迷網路、電玩,父母可協助安排健康的興趣與活動,而家長在提問時也可以有一些技巧,例如將「要不要參加籃球營?」的問句改成「你要參加籃球營還是暑期游泳班?」否則孩子一句「不要」,親子對話馬上畫下了句點。

遊戲成癮、網路成癮是白絲帶持續關心的議題,歷年來所推出的《鞋子不見了》、《一年之後》等教案DVD,都是可以提供家長、老師參考的優質教學影片,並持續在全台各級校園進行宣導、關懷,期盼結合各界力量一起守護兒少網路安全。家用版教案DVD特惠方案推薦:《鞋子不見了》+《一年之後》+《籃球隊長》三片特價500元,歡迎洽購。此外,若是父母擔心暑假期間孩子容易網路成癮、遊戲成癮,也可撥打協會的網安熱線,我們將安排志工為您解答相關問題。

網安熱線:(02)8931-1785

教案訂購:(02)2707-1785